没睡醒的声音(´・ω・`)
以下是不用在意的梦呓时间。
 

《现在起,作为一个现代人活着》

「走在夜路上,突然哼了起来」

    看完杜拉斯编剧的《广岛之恋》,老师分析时讲起对现代性的表达:
    “那些看似混乱的画外音,都是现代人内心情绪的絮语。意识流是对现代人复杂体会的充分表达。”
    课后和备受社会学现代性浸染的小可艾四目相交,第一反应都是:太不像了,这俩现代性太不像了。

    社会学的现代性始于吉登斯,是对现代社会特征的概括:断裂、时空分离、脱域、现代性反思性、焦虑、信任、风险,有别于传统社会。这也是我上学期相当沉迷的一个概念,当现代人的困境被一刀刀的切开,抽丝剥茧、摊在眼前,迷茫的羔羊很难不心动吧?毕竟随着问题被呈现,解答仿佛也呼之欲出。
    但欲出究竟未出,也许是我淫浸未深,自觉最接近解答的一次,还是美学课上,老师讲得眉飞色舞,从现代人自我认同困境一路延伸至中外哲学中的应对之道。道得由自己且走且验证,但社会学究竟是着力于社会事实的呈现与诠释了,基于科学严谨的方法,问相关不多问因果,止于此。一年半载后,我却已经忘了这一点。
    我此时才忽然意识到,认识社会确实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,但认识社会不等于认识自己。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习得大脑的构造与反应,却学不到人作为一个主体觉醒后会怎么想怎么做。那是shell中的ghost,是文史哲人文主义里人的探索,是电影课上提到的现代性了。
    这种对现代人体验的表达相当个体化,以至于在个体层面可以顺畅地引起共鸣与对话。不如说,它本身就是从内部发声、表达,而不是站在外部展示、呈现。它传达的讯息,像是一种对你的诱导,教你看啊,现代人这样想、这样存在。讯息那么鲜活、那么具体,伸出你的手,你也能以同样的方式触摸世界,这个几乎和四十年前相似的现代世界。

    和小可艾且走且聊,她一手搭在修长的脖颈上,祖母绿的耳环和同色的甲油在月光下幽幽泛光,像悠远而神秘的印记。接着说道,院长在课上提到对现代性的反感、期待大家重拾古典的品德,因此学院的课程设置也几乎都是经典学习。
    “唔……”说不上哪儿不对,只觉着有些不解,“但若我对现代性毫无了解,又怎谈判断?”正如我对古典也并不曾真正了解过。
    她笑着应和,决意多接触些不同领域的近代作品先,转眼到了宫门前,拾级而上。
    我抱着一肚子疑问,拐小路出校。

    在七十一买了两串关东煮,坐在桌边安静地吃,无甚滋味,但大概是这现代食品的无机味儿,让人倏地福至心灵。我忽然想起,从前我所沉溺的那些现代文学文本,是被我当做生活和认识世界的导师来体会的,比如独自在便利店吃关东煮的体验大概就够写上一行。而后为了体验接地气的社会学生活,它们作为缥缈无用之物,一度被我所封印继而遗忘,统计学可不需要个体主观性感受。
    可是,若要作为一个现代人,活在现代社会里,仅知其貌,不足以作为指导法则;仅参照古典,又时过境迁、诸多不适,不知从何用起。师古而化古,师固然重要,化大概才是使之长盛不衰的法则吧。经典现世之日,即是当时时代的政治哲学,岂旨在流芳百世?后世人自创注释,代代依据世情化用。到了今天,是寻找、创造一个适合经典盛行的象牙塔、乌托邦,还是认识现代、体会作为现代人的生活状态,再采众长,大概不难选。
    逝去的历史已逝,今人依旧在贬低自己的世道,在记忆中缅怀盛世。无妨,一个完全的现代人,从盛世的智慧中捞出来重现的,也是现代的一景。
    就安心做个现代人吧,正视自己的低声絮语,内心高歌,寻一条大路。

    
    突然发现了人文和社科,或者说我从前一直感兴趣的和我现在所学之间的一个差异,忍不住记下来。社会学是很好的公民教育,张开眼睛看外部,新鲜、沉重、值得。但同时也自勉一下别忘了注意内部,对人之所以为现代人的部分的养成。

「养鬼啦!我要在越拖越多的作业里看监狱文学读本之追忆似水年华惹 :D」

 
评论
热度(1)